终于结束了一天的生活,享用完晚饭、洗完热水澡、平躺在床上,感觉从这一秒开始,时间才完全属于自己。舍不得闭上眼睛直接睡觉,再刷会儿手机吧。再抬眼一看,诶,怎么都这个点了?👆说得是不是你?“睡眠拖延症”就是指这部分群体:到点了但我不睡,诶,就是玩儿。第二天,又顶着黑眼圈,干活儿效率贼低。(放心,小编没有装监控)睡眠拖延症,又称为就寝延迟(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指一种尽管没有外力阻止,仍不能按预定时间睡觉的行为。该概念最早由荷兰研究学者Floor M Kroese等人提出,他们调查了2431名成年人发现,有53.1%的参与者报告了每周>2次的“睡眠拖延症”,另有超过50%的人感觉到睡眠不足、约45%在白天时会感到困顿。由此可见,该现象相当之普遍,且很容易导致第二天效率低下。果不其然,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出现就寝延迟的一大重要原因是自控能力不足(Self-control)。换句话说,是你控制不住你自己啊,才进行了这种报复性熬夜。doi:10.1177/1359105314540014你是熬夜熬爽了,但考虑过你的身体/健康吗?说了多少遍:晚上不睡,身体崩溃,伤脑伤眼!11月3日,Brain Communications上的最新研究纳入了分析睡眠质量/效率的迄今为止最大队列——欧洲预防阿尔茨海默性痴呆症纵向队列研究(EDPA-LAC),探究睡眠不好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没有认知障碍的人群中,睡眠时间不足7h、睡眠质量差均与阿尔茨海默症病理学负担的增加有关。https://doi.org/10.1093/braincomms/fcac257此前的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显示,睡眠不良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却一直存在缺乏生物标志物、样本规模较小、横断面设计等短板。为了了解睡眠不良是否(if)、何时(when)、如何(how)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进展,研究者设计并开展了此次实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包括淀粉样蛋白β42(Aβ42)、总tau(t-tau)和磷酸化tau(p-tau),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病理生理标志物,它的出现提高了该病的早期确诊率。本研究中,研究者使用迄今为止最大的队列EDPA-LAC,收集了1168名参与者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认知表现和睡眠质量等数据,分析睡眠不良与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关系。横断面分析显示,睡眠质量差,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数>5,与脑脊液中基线较低的Aβ42,以及较高的t-tau、p-tau显著相关。*PSQI评分,评估了睡眠相关的七大组成部分:(i)主观睡眠质量,(ii)睡眠延迟,(iii)睡眠长度,(iv)睡眠效率,(v)睡眠障碍,(vi)使用睡眠药物,以及(vii)白天功能障碍。分析睡眠时间与脑脊液阿尔茨海默症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与每日睡眠超过7小时的相比,每日睡眠在6-7小时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脑脊液p-tau水平(p=0.028)。以二分法对睡眠时间进行分类发现,较短的睡眠时间,即睡眠不足7小时,与更高的脑脊液t-tau、p-tau显著相关。可见,睡眠质量差、时长短,都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症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纵向上看,在平均随访1.5年后发现,基线时更严重的睡眠紊乱,与脑脊液中Aβ42更大幅的下降有关(β=−0.0002,P=0.006;β=−0.002,P=0.005)。换句话说,睡不好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是持续性的——睡得越差,Aβ42大幅减少,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也会更高。综上,在认知没有受损的成年人中,睡眠质量差(包括PSQI评分低、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睡眠障碍)与脑脊液中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改变有关,包括Aβ42下降、t-tau和p-tau水平升高有关,预示着更高的罹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险。要想不伤脑,还得睡得好。多玩1小时,痴呆把你找!神经学家Liz Coulthard教授也强调,充足、优质的睡眠是帮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症和促进大脑健康的好方法。还拖延啥,为了自己的大脑健康,还不快放下手机早点睡觉?!事实上,睡眠不良不仅伤脑,甚至诱发失明!近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惠民医院等学者联合在BMJ Open上发表的Association of sleep behaviour and pattern with the risk of glaucom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UK Biobank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包括打鼾、白天嗜睡、失眠、睡眠过长或过短)均会增加不可逆转视力丧失的风险!doi: 10.1136/bmjopen-2022-063676青光眼是不可逆转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着全球约7000多万人。在经过纳入排出标准的筛选之后,研究者从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收集到409053名参与者,在平均10.7年的随访后观察到8690例青光眼患者,并收集了他们的5种睡眠相关行为情况(睡眠持续时间、熬夜/早起、失眠症状、主观白天嗜睡和打鼾)。结果显示,熬夜/嗜睡、失眠、打鼾、白天频繁疲倦与不同程度的患青光眼风险增加有关,分别升高8%、12%、4%和20%。也就是说,经常性的熬夜还会导致患青光眼的风险增加,而青光眼又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别熬夜,会变瞎!你要是边熬夜边玩手机,对眼睛就是double kill了!
50-70岁老年人睡眠时长≤5小时或≥9小时与多病风险最高增加54%有关
2022年10月18日,来自伦敦大学的Se´verine Sabia联合多个研究机构的学者,使用随访时间长达25年的Whitehall II队列数据,分析调查了睡眠时间与首发慢性病发病率及随后的多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该研究成果近期在著名期刊Plos medicine上发表。
研究发现,与每晚睡够7小时的人相比,50岁、60岁和70岁时报告的睡眠时长≤5小时,与多病风险分别增加30%、32%和40%有关!这些重要发现给老年人敲响警钟,年龄越大,睡眠不足带来的多病风险就越大!研究使用数据来自英国Whitehall II队列数据,研究对象包括10308名英国公务员(6895名男性和3413名女性)。在长达25年的随访时间中,汇总了6次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间。研究者分别在参与者50岁(7864人),60岁(6848人)和70岁(5546人)时提取了睡眠时间数据,并将睡眠时长分为5类:≤5小时,6小时,7小时,8小时,≥9小时。研究结局为多病症,定义为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包括13种慢性病:糖尿病、癌症、冠心病、卒中、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脏病、肝病、抑郁症、痴呆症、精神障碍(除抑郁症和痴呆症)、帕金森病、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研究首先使用三个调整了不同变量的Cox回归模型对50岁、60岁和70岁不同年龄段的睡眠时长与多病风险关系单独进行分析。其次使用多状态模型分析50岁时睡眠时长与疾病状态转移的关联:(1)健康状态→首次出现一种慢性病;(2)从健康状态→死亡;(3)从一种慢性病→多病症;(4)从一种慢性病→死亡;(5)从多病症→死亡。数据显示,在50岁时,有544(6.9%)人报告睡眠时长≤5小时,2562(32.6%)人报告睡眠时长为6小时,3589(45.6%)人报告睡眠时长为7小时,1092(13.9%)人报告睡眠时长为8小时,77(1.0%)人报告睡眠时长≥9小时。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短与多病风险增加有关。与睡眠时间7小时相比,50岁、60岁和70岁时报告睡眠时间≤5小时,与多病风险分别增加30% 、32% 和40%有关。但是睡得多就是健康吗?并不是!60岁和70岁时睡眠时间≥9小时,与多病症风险分别增加54% 和51%有关。50岁、60岁和70岁时的睡眠时间与多病风险的关系在2012年时,队列人群中部分参与者佩戴了传感器监测运动和睡眠时间。传感器提供的监测数据与自我报告数据相比较为客观,其中3368名参与者纳入本次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为7小时的参与者,多病症的发生风险最低。调整了人口统计学、行为和健康相关因素模型显示:与睡眠时长7小时相比,睡眠时间短(≤5小时),与首次发生一种慢病的风险增加20% 、及随后转为多病症的风险增加21%有关,与发生慢性疾病后转为死亡状态无关。超过7小时的睡眠时间(8小时和≥9小时)与各种疾病状态转移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关联。总之,这项研究发现:①50岁、60岁和70岁各年龄段,与睡眠7个小时的参与者相比,不良睡眠时间与多病症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②50岁时睡眠时间短(≤5小时)与首次发生慢性疾病及随后发生多病的风险增加相关,但与最终进展到死亡无关。研究对首发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和减少慢性病患者多病风险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但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主分析使用了自我报告的睡眠数据,可能会导致报告偏差;参与者大多是白种人,是否适用于其他人群尚不清楚。总之,老年人觉少这一传闻不可信,这可能是身体的危险信号。睡的好、睡的饱,健康长寿才能跑不了。最后,小编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帮你弥补熬夜的伤害,不妨点击看看👇参考文献[1]Kroese FM, Evers C, Adriaanse MA, de Ridder DTD.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on sleep insufficienc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Health Psychol. 2016 May;21(5):853-62. doi: 10.1177/1359105314540014. Epub 2014 Jul 4. PMID: 24997168.[2]Blackman J, Stankeviciute L, Arenaza-Urquijo EM, Suárez-Calvet M, Sánchez-Benavides G, Vilor-Tejedor N, Iranzo A, Molinuevo JL, Gispert JD, Coulthard E, Grau-Rivera O; European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EPAD) Consortium.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of sleep and Alzheimer biomarkers in cognitively unimpaired adults. Brain Commun. 2022 Nov 3;4(6):fcac257. doi: 10.1093/braincomms/fcac257. PMID: 36337343; PMCID: PMC9630979.[3]Sun C, Yang H, Hu Y, Qu Y, Hu Y, Sun Y, Ying Z, Song H. Association of sleep behaviour and pattern with the risk of glaucom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UK Biobank. BMJ Open. 2022 Nov 1;12(11):e063676. doi: 10.1136/bmjopen-2022-063676. PMID: 36319053.[4]Sabia S, Dugravot A, Léger D, Ben Hassen C, Kivimaki M, Singh-Manoux A.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t age 50, 60, and 70 years with risk of multimorbidity in the UK: 25-year follow-up of the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 PLoS Med. 2022;19(10):e1004109. Published 2022 Oct 18. doi:10.1371/journal.pmed.1004109